找到相关内容47篇,用时29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宗萨蒋杨钦哲仁波切著:近乎佛教徒(3)

    朋友们一起等待被宰杀,或被养肥作为人肉汉堡。  这种攀缘于自我是无明;而我们已经谈过,无明带来痛苦。以吃例子,他人也因而受到痛苦。由于这个原因,在大乘经典中有一种修行,是将自己设身于这些动物的境地,...果真有这种人存在的话。  纵然证悟者无法言说,而证悟者又无法凡夫所认出,但是我们还是可以问,悉达多是谁?他做了什么如此令人赞叹而伟大的事?他显现了什么不寻常的事迹?在佛教中,证悟者并不是由其超越自然...

    宗萨蒋杨钦哲仁波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00647904.html
  • 开佛法本意,扬慈悲真髓——漫话佛教医学(1)

    取少羹,进竟,因气针之,须臾羊膜裹儿而出。升平五年(361)孝宗有疾,开视脉,知不起,不肯复入”。从这段记载看,于法开的医术主要来自印度古代名医耆婆的传统,但他又会针灸、切脉,可见他已把印度医法与...等无明。佛陀为了医治众生身心的病痛,以一生的时光演说三藏十二部经典,指出一帖帖疗治身心的药方。因此,经典里比喻「佛医师,法药方,僧看护,众生如病人」,依于此义,则佛教可以说是广义的医学,佛法是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191459654.html
  • 开佛法本意,扬慈悲真髓——漫话佛教医学(2)

    曰:‘此易治耳。’主人正宰羊,欲淫祀开令先取羹,进竟,因气针之。须臾羊膜裹儿而出。晋升来五年(公元361年),孝宗有疾,开视脉,知不起,不肯复入。康献后念曰:‘帝小不佳,昨呼于公视脉,但到门不前...流行有关。①本文讨论中国佛教的疾疫观及其治疗方法。所谓疾疫,即现在所说的传染病,在中国传统正史中,每每以“疫”、“大疫”来表示传染病的流行,至于究竟所指何种传染病,很难一概而论。在医书中,表示传染病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191559655.html
  • 融合与交流——敦煌莫高窟壁画等北朝佛教美术

    这样虽也说明了故事内容的一部分,然而还不能比较概括地说明下述全部情节。如:佛的前身的尸毗王为了从鹰的口中救出鸽子的性命,愿意以和鸽子同重量的一块自己的赎。但割尽两股、两臂、两胁、全身的,都仍然轻于...死人枯骨标识耳。”法显说:“行十七日,计千百里。”(约合六百公里)才抵达罗布泊附近(罗布泊附近汉代称为“楼兰”,后又称为“鄯善”,古代是一个国家)。但是敦煌地方,与其以西的沙漠相比,则经过汉族和其他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6314079507.html
  • 台湾佛教略论

    ,以不吃本位,因此被称为“食菜人”,信徒之间互称斋友,女众称“菜姑”,男众称“斋公”。   斋教兴于明末,清代渐次向台湾传播,乾隆十三年(一七四八),福建北部建安县及欧宁县,爆发一次老官斋教的...  台湾佛教略论  一、明(郑)至清代   台湾佛教的传入,起自汉人来台之始,主要是赓续闽、粤两省的佛教传统。郑成功来台后,大批汉人拓殖垦荒,佛教的信仰渐次朝向组织化。由于郑氏以台南地区政经中心...

    阚正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122780960.html
  • 一座不容忽视的丰碑——试论中国佛教徒的科技成就

    “明六度以除四魔之调,调九候以疗风寒之疾,自利利人,不亦可乎”宗旨。一次乞食申,见施家主妇难产,“令先取少(羊)羹,进竟,因气针之,须臾羊膜裹儿而出。”晋升平五年(361),于法开穆帝司马聃...,贡献不小,在中国乃至世界科技史上有着重要的一席之地。本文着重从医学、建筑、水利、农林、天文诸多领域中国佛教徒的科技成就加以论述,评价其科技贡献。   作者:何明栋,男,副编审,现《江西省宗教志》...

    何明栋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9/06544590913.html
  • 临济宗风化边表——清季高僧赤松和尚与瞿脉禅师合论

    此后赤松继续聚徒说法,培养大批僧伽,曾应监院鹤声之请,撰自赞诗总结一生云:“弱冠命薄离乡土,百折不回甘淡苦。亲恩割坏身,嫡传师业授心口。法幢大竖老婆心,勤获常住如会祖。正脉流通向谁说,回翔千载鹤声有...排行第五。父中轩,母谢氏,当地望族。六岁时父亲见背,由哥哥抚养教育,幼年已感生灭无常,哀叹甚深。叔父见他家遭变故,又聪颖过人,便接入潼川城中,研习儒学。一年未满,值明末战乱,兵戈纷扰,乃过继杜家为子。...

    张新民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10/01/07272996530.html
上一页12345下一页